执法人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,更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;规范执法行为,不仅是提升执法效能的必然要求,更是构筑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。武城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强化安全生产法治观念,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,创新执法模式,强化精准执法,真正做到了行政执法工作到位而不打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,进一步优化了我县营商环境。
一是创建“智慧安监”监管程序,增加监督频次使非现场精准执法成为现实。这里主要是前期我局自主研发的一套安全生产监管小程序,企业通过一程序“武城智慧安监”实现晨会视频、隐患排查整改等指尖上传,全过程实时记录,通过一平台,完善企业一企一档,实现企业隐患排查、员工培训、特种作业人员管理、应急演练、制度建设等无纸化办公,数据全部上云,实现安全生产数据化云监管、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,实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动态留痕和可追溯,同时,平台还有预警功能,重点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,针对一个月未开展隐患治理企业进行蓝色预警;两个月未开展隐患治理企业进行黄色预警;连续半年未开展隐患治理的企业、半年未上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企业进行红色预警,每月通报一次预警信息,并推送相关执法中队和镇街区。红色预警企业将纳入重点监管企业,黄色预警企业将列入工作警示和教育培训的重点,蓝色预警企业列入工作提醒重点,监管人员及时跟进提醒企业,进一步减少现场检查次数。打造小问题、大隐患到厂制度,通过安全生产智慧云平台等方式进行预警提醒常态化机制,监管人员不断加大网上监管力度,对发现的安全隐患,提醒企业及时消除,以执法频次的减少实现企业生产无问题零打扰,确保企业健康安全有序发展。
二是启用无人机执法,拓展推广高科技执法资源采集信息。我局目前拥有1驾无人机,执法人员中有两名持证的机手,具备操作无人机和行政执法资格,保证了证据采集和和行政执法的合法性,利用无人机航拍,主要是在动火作业、有限空间作业、新改扩建项目建设方面进行信息采集,然后经过筛选,确定证据后再由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核实,针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,以警示其他企业的类似违法行为,这样可以监督那些存在侥幸心理的企业,不按照安全生产规定履行相关安全手续,私自开工建设或者开展特种作业行为,能够有效的消除事故隐患,进而降低发生生产安全事故。
三是创新电气焊作业“1421”监管模式,发动群众监督违规电气焊作业行为。我县针对事故多发、易造成群死群伤且广泛存在的电气焊作业领域建立“1421”电气焊管理新模式,即:规范电气焊作业现场这一关键点、严把电气焊作业全链条管理“四个关口”、设立“动火作业区”和“电气焊作业区”两个重点区域、张贴一块“电气焊公示牌”接受员工监督。通过设立“电气焊作业公示牌”,明确作业人员、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图片的方式,使群众便于了解有关情况,并公示了企业、属地政府、监管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、邮箱的途径,便于群众及时发现并反映有关情况。通过拓展群众监督的方式,使电气焊作业领域内的监管模式有了新的突破,这样既能随时随地消除安全隐患、还能为属地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庞大的行政检查资源。
四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,提升执法能力。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,提升全县应急管理系统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,10月份,武城县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了针对全县应急管理系统2024年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系列活动,活动旨在着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,将监管执法融入服务中,不断增强企业群众学法守法意识,并将整个过程制作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案卷评查活动的专题片,即行政执法行为主要包括:执法准备、现场执法检查、问题反馈、立案调查、处罚文书送达、结案归档等,案卷评查主要包括:案卷评查启动会、案卷分组评查讨论、各小组案卷初评报告反馈、案卷评查报告反馈会议等,通过制作这个专题片进一步提升了执法队伍能力。